第五章 风风雨雨:中国的粮食流通 三、犹抱琵琶半遮面

我无法否认,粮食统购统销政策,在建国初期粮食极度紧张的状况,稳定市场、保障人民生活了不磨灭的贡献,它保证了全国绝数人最低的生存需求,并保证了社主义工业化体系在一片空白建立了。

但是,我无需讳言,统购统销政策是在的历史条件采取的一项临措施,一政府行化了的强迫手段,其消极是非常明显的。早在制订项政策,陈云同志就此忧虑:“征购名称是骇人的,究竟叫什考虑,但质是一质。……配给名词有点不太听,一说就日伪统治代的情况……。又征又配,农村征购,城市配给,硬办法。实行办法,我有点担,因跟每一人有关系,问题太。……农民的粮食不由支配了,虽我钱,但他不待价沽,很影响生产情绪。”

此,陈云同志在统购统销实行的二年,在一届全国人政府工报告指:“计划供应是一暂的措施,工业农业生产增加了,消费品生产增加充分供应市场需的程度,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。”

但的历史展,使我走了一条纯又纯的计划经济路,粮食统购统销一临政策不仅长期延续了,且扩充了包括鸡蛋、白菜在内的许许农产品。

什候不实求是,不遵循物展规律,什候我就走弯路,是历史千百次证明了的实。

1978年12月18日召的十一届三中全标志,中国走了改革放的路。改革的先导,便是农业。

1979年,中国始实行了26年的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调整。除了提高粮食统购价格,调减粮食征购基数增加粮农收入外,最重的改革便是改变粮食部门独经营的单一流通格局,恢复粮食集市贸易,允许农民完征购、超购任务的余粮市贸易,议购议销。传统的粮食易、集散的“米市”始恢复展,一国主、集体体共同参与的粮食流通经营格局逐渐形。1984年底,全国农贸市场已展5.65万,其中农村5万,集市贸易的粮食量由1978年的25亿公斤增加1984年的84亿公斤,增长了2.34倍。全国有20省、治区、直辖市先建立了粮食议购议销专业公司,1979年1984年,6年间共议购粮食558.6亿公斤,1984年全国粮食议购数量由1978年的32.5亿公斤增长175亿公斤,占年征购数量的34%,粮食议销数量达267亿公斤,占总销量的34%。满足了农民售余粮的需,平抑了集市粮价,补充了平价粮库存。与此同,国逐步减少了统购统销的品数量,扩了市场调节的范围。

一次改革是在不改变统购统销体制的前提进行的,算是一次局部的调整,直1985年,我国才全面放弃实行了32年的统派购制度。

一年的1月1日,中共中央布的一号文件规定,从1985年度始,取消粮食统购,改合同定购。由方政府组织粮食部门,根据国达的合同定购计划,同国营农场、农业集体生产单位农户协商,签订粮食定购合同,正常年景,必须完,遇重灾,适减免。超合同定购的部分,由购销。

根据制定的设,合同定购,既是经济合同,又是国任务,试图此打破计划收购的僵化体制,逐渐向粮食商品化靠拢。国此逐年减少了计划定购,扩了议价购销比重。国计划内收购由1984年的1023.5亿公斤1989年调减500亿公斤;议价收购则由93亿公斤升515.4亿公斤。此即“死一块,活一块”的粮食购销“双轨制”。其方针是“逐步缩合同定购,扩市场收购”,基本立足点是稳住一块(合同定购),搞活一块(市场议购)。

但是,一改革,在执行程中却相困难。合同定购既是合同又是任务,就商品换原则与国行政管理原则混在了一,实施中难握。其次,由实行的是“死一块,活一块”的“双轨制”,平议差价悬殊较,一方面促使农民不愿完或设法逃避定购,另一方面又给粮食倒卖乘机。

具体说,粮食双轨并存的体制,主存在四方面的问题,其一是粮食价格关系理顺,农产品比价不合理,粮价仍偏低,粮食购销价格长期倒挂的问题未根本解决;其二是粮食购销体制有理顺,平价粮收支长期倒挂,存在很缺口;三是粮食流通渠有理顺,年卖粮难不断生,区封锁“粮食战”替现,产、销区矛盾比较突。粮食一紧就统,粮食一松就放;粮食了渠少,流通不畅,粮食少了渠,市场混乱。至常陷入“一统就死,一放就乱”的恶循环中;其四是粮食经营体制有理顺,政策经营与正常商品经营长期混合在一,粮食企业经营不合理利润,影响了粮食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动积极。

综合,粮食购销“双轨制”的最问题,是取消了“统购”,却并有触动“统销”,结果购销价格倒挂更加严重,国财政负担越越重,财政补贴由年的170亿元增加1991年的400亿元,翻了一倍,占了国财政收入的1/3。财政越是紧张,就越无法再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,粮价越是不合理,农民就越不愿粮食。另外,由减少了定购数量,统销数量逐年增加,结果又现了购销数量倒挂,至粮食又反复现紧张局势,国购不足销,缺口达400亿公斤,不不“议转平”进口弥补。尤其1989年,粮食供求现紧张局面,政府不已又关闭了几乎所有的粮食由易市场,恢复了国营商业独垄断经营的局面。了保证充足的粮源,统派购名义取消了,实际却依采取的是强制的征购措施。有些区了催农民粮食,甚至动了警察民兵,在仓挖,从缸倒,群众反映,现在的合同定购实际比“统购统购”。粮食了是合同制,粮食部门不收;粮食少了是定购制,政府派人强。农民了风箱的老鼠,两头受气。

双轨制的双重价格,违背了价值规律价格同一的求,不传递正确靠的信息促进素的合理配置。双重价格意味着利益的差异,定购基数是按行政区域分配的,不利形区间的合理分工。且,在双轨制,必现行政干预粮食生产及流通的情况,往往违反客观规律,人分割市场,搞区封锁。1985至1986年,全国绝数省份采取了强制手段,禁止粮食流向外,不仅缺粮省此,有些产粮省是此,使各难按比较利益原则,形合理的区域分工布局,挥己的优势。其次,国营商业在“双轨制”的销售体系中,一方面低市场价格的合同定购价收购粮食,另一方面又低收购价格销售粮食,倒挂部分由财政补贴,结果一方面是给国营商业经营垄断位,使经营亏损被政策亏损所掩盖,使国营商业失活力;另一方面,国营商业一身二任,很商业企业利特殊的方便条件套取平价粮,转手议价卖,牟取暴利。粮食购销中的双重价格,给经办单位人提供了从中渔利的机,助长了权谋的不正风。因此,有人评述“双轨制”实际是“双鬼制”。

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。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,结果国背了更加沉重的包袱,粮食市场继续陷入“卖难”“买难”的循环中。

俗话说:难。有12亿人口的中国说,似乎感受更深。

我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,因粮食购价不不逐年提高,直至与价值基本相符。

但我又必须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,因粮食销售价不不保持稳定,至二十几年无变化。

“谷贱伤农”,“谷贵伤民”,难了中国政府:手背手是,哪一边伤不!

一难握的双刃剑。

一块难平衡的翘翘板。

就使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,不不翼翼,不不慎又慎。

1985年粮食统派购进行了一次改革,但由改革不彻底,措施不配套,效果并不明显。必须向统销刀,了全社的共识。国笔的财政补贴维持了25年“一贯制”的统销价,虽保持了粮食供应的“超稳定”,但国此付了沉重的代价。并且人扭曲了生产消费的价格关系。据统计,国花在粮食消费的钱比花在粮食生产的钱11倍。

1991年,国务院决定,从5月1日适调整粮油统销价格。是1966年的一次全面调价。

虽是一次较幅度的调整,一公斤米仍

(本章未完)

二、打资本家的板子落在了农民的头上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