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太湖流域农田水利史 第四节 唐、宋的河网化和圩田化

由太湖流域的农业需人工灌溉,特别是占流域面积22%的山丘陵区的农业,因此,隋唐两宋期,修建陂塘等蓄水工程,仍是水利建设的一重方面。唐朝例,据《新唐书·理志》《元郡县志》等书的记载,扩建旧的、创造新的型蓄水设施,就达十几处。其中最重的有绛岩塘、钱塘湖等。绛岩塘由三国期吴国兴建的赤山湖扩展,唐朝溉农田10000顷,是太湖周围溉田最的蓄水工程。钱塘湖即“山水甲”的西子湖,由唐穆宗(公元821—824年)白居易主持兴建,江南河灌溉干渠,灌溉钱塘(今杭州市)、盐官(今海宁县)一带农田4000顷 。

在太湖流域修建排洪主目的的塘、渎、泾、浦,更受隋唐两宋期人的重视。太湖流域古虽有许河资排洪,太湖注东海的松江 ,太湖注长江的娄江(浏河)等;虽从隋朝又因凿江南运河,在客观条运河排洪的重干。但是,由太湖流域的部分(62%)区平原洼,台风雨的势又十分骤猛,洪水仍无法及排,洪涝害超旱灾。就有必修建更的排洪主的工程。更何况些工程有灌溉、航运利。

隋唐两宋期,在太湖流域修建的、排洪有重意义的水,数量很。其中型的除隋朝的江南运河外,有唐朝的元塘、孟渎、泰伯渎、汉塘宋朝的至塘等。元塘又名常熟塘,唐元八年(公元813年)穿凿,南今苏州市,北抵常熟县,长90。接白茆〔mao毛〕河通长江。孟渎又名孟河,位今常州市西北境,沟通江南河长江,长40。泰伯渎在今无锡市东南,注阳澄湖,长约80。孟渎泰伯渎在唐元八年前,在刺史孟简主持,由故疏凿。唐七年(公元833年),修复了古老的汉塘。汉塘西今浙江嘉兴市,东杭州湾。至塘又名昆山塘,凿宋至二年(公元1055年),今江苏苏州市,至昆山注入长江,主由河娄江改造。娄江在宋元期是太湖游二河,仅次吴淞江。

除述些主水外,隋唐两宋期些主水骨干,建数众的泾浦,使太湖流域水密蛛网。据宋朝著名的水利专单锷的记载,处太湖游的宜兴等,即有“百渎利”,其中宜兴74渎,武进26渎。太湖游的塘浦更,宋朝另一水利名郏亶〔jiadan夹胆〕说,苏州境内的塘浦达265条。唐宋期,一带的河网化已经展了“五一纵浦,七一横塘”的步。

与河网化水利建设同步,在农田建设方面,又逐步走向圩田化,人纷纷将纵浦横塘间的方块土,建圩田。由势低平,许方是:水涨,沼泽;水退,农田。圩田化就是些土改造基本旱涝保收的良田。圩田化建设的最主工程,是:在濒临塘浦的圩田四周,筑造坚固的堤防。堤的高矮宽窄,视圩的、势周围水情定,一般高五尺二丈,宽数丈。堤有路,利通行;堤外植柳,护堤脚。圩周有闸门,便旱闸,引堤外塘浦水灌田,涝闭闸,防外水内侵。圩内穿凿纵横排水渠,形棋盘;涝则排田水入渠,旱则戽〔hu户〕渠水灌田。圩内势最低处,则改造池塘集水。一圩方数数十不等。圩田虽不抗御旱涝,但一般水旱有卫力,其经济效益远远高普通农田。它是水乡人民伟的创造。南宋太湖流域圩田分布已经很广,在平江境内,即今苏州、吴江、常熟、嘉定等县市,便有1500圩(图7)。

河网化圩田化建设,促进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展。“苏湖熟,足”的民谚,反映了从南宋苏州湖州代表的太湖流域,已经南宋“”的粮食主供应。

第三节 六朝的湖塘泾浦目录+书签第五节 元、明、清的疏浚河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