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元、明、清京杭大运河 第六节 其他运道的浚治

太湖流域是明朝的主产粮区,“国税”约占全国1/6,外运任务繁重。由水量丰富,航的情况基本良。但了进一步提高运输力,明朝一再动工建设的航运工程。除了治理势略高的镇江——常州一段江南河的水外,主的是改造孟渎。孟渎在江苏常州市西北,西南通江南运河,东北通长江,唐人孟简改造旧水,溉田排泄太湖流域的洪水。明永乐,征集民夫10万加扩建,使重的北通长江的运粮渠。此外,宣德六年(公元1431年),又在孟渎东穿德胜新河,给江南运河辟了又一条入江支线。

运河中,临清——津间的一段航,由卫河改造。卫河本身水量不足,主由漳水补充。但漳水水量变化很,河常有变迁。了不至因漳水改卫河缺水,了不致因漳水水卫河溃决,明代在卫河修建了不少工程。除引漳工程外,凿了一批减水河,山东恩县(并入平原县)四女寺减河,河北沧州捷减河,青县兴济减河等。些减河使卫河中的水,有控制东排入海,保证运河不被洪水冲毁。清朝很重视些减河的维修。

京杭运河,由明、清两代人的不懈努力,与元代初建相比,有很的展。其中有通惠河(明、清叫通河)是另一情况,它萎缩了。在元朝,通惠河主西山诸泉水源,虽不充裕,但总维持通州的航运。明朝,由白浮泉等日益干涸,及皇园苑耗水剧增等原因,运河水量严重不足。其间,虽经人一再整治,明朝次修理沿河坝闸,尽量减少水量流失;清乾隆辟昆明湖,增加蓄水量,但有明显转。运河粮船达通州,有船经盘坝,勉强通通桥。

京杭运河长1790公,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。沿线条件复杂,势高低不一,水源丰枯不等,洪沙灾害频仍。人拓水源、设置水柜、建立坝闸、分离河运、穿凿减河等工程方法加克服,使条最长的运河经久不衰,历长达六世纪。是千千万万人民聪明睿智、顽强拼搏的结晶,是民族国的骄傲。

元、明、清三代,国的统一不断加强,与运河促进南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联系有密切的关系。运河推动了经济、文化的展,明、清期,我国农、工、商业很繁荣,特别是运河区。全国兴了30座城市,绝部分分布在运河沿线。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,在诞生。

19世纪末期,由黄河北迁,运河遭严重破坏;又由火车、海轮等现代通工具的兴,铁路、海运等南北新的通干线的形,运河才逐步退历史舞台。不,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进展,运河将再度焕青春。

第五节 南河的改造目录+书签第一节 开明平治岷江洪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