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初建度量衡制,沿前代旧制。《宋史·律历志》云:“度量权衡,皆太府掌造,给内外官司及民间。”杨宽在《中国历代尺度考》中说:“宋代沿袭唐制,官尺由太府寺掌造。”由宋代政府颁的标准尺,主是征收布帛,故有“太府寺布帛尺”称;又因宋初贡赋由三司使征收,故或称三司布帛尺。熙宁四年(公元1071年)“太府寺所管斗秤务,归文思院”。此“文思院界”制造的官尺又称“文思院尺”。据历代文献宋尺长度的考证,在31厘米左右。今搜集北宋尺共八支,长短虽略有不同,但31~32厘米。宋朝除官尺外,见有区的尺,淮尺、浙尺等等。据推证,浙尺合今27.5厘米,淮尺约长36厘米。
宋代的容量单位器物,在器形有所改进。南朝,容量单位量值幅度增长,至隋唐已三倍古,至斛所盛谷物太重,使很不方便。此外,古史所记斛与石两单位往往混淆,宋代改制将10斗一斛(汉亦称一石),改五斗一斛,10斗(二斛)一石,并且明确规定“凡岁赋,谷石计”(《宋史·食货志》)。秦汉斛圆柱形,唐宋斛,若仍圆柱形,则口不易平准,故改口狭底广,“入间,盈亏不甚相远” ,此元明清各代相沿。宋代改制使古代度量衡益臻完善。
迄今未见宋朝量器流传,故根据文献分析、推算,每升约合585毫升左右。
关宋朝的权衡器,刘承珪校定,在一段间内,应该是统一的;但因器物流失,今已无法考校了。据目前搜集的两宋(包括辽、金西夏)有重刻铭的砝码银铤实测,各器每斤单位量值约在567~650克间。辽、金铜权除形制与宋保持一致外,金代五两100两砝码,每斤单位值均合634克。北宋100斤铜则100斤铜砣,每斤分别640625克。通期间各类器物的综合分析、测算、厘定每斤单位量值634克。说明尽管北方政权另立,衡制却仍保持一致。
宋朝初建,统一度量衡给予了一定的重视,次重申凡斛斗秤尺须由官降法物,禁止造、擅增减或置。“凡遇改元,即差变法,各年号印识。”(《宋史·律历志》)并且在新式法物颁降际,将旧器回缴,违限未毁未缴者,须处各惩罚。宋朝度量衡器除颁降“法物”外,有一官造尺斗秤等销售的体制。了适应日益广泛的市场“民”需,始卖官造的斗秤升尺等。司马光一体制曾略予记述云:“旧制,太府寺造斗升,火印颁,诸州卖,禁民造升斗,其法甚严。熙宁四年诏:‘今官司止卖印板,令民造升斗,省钉叶费。’是,量法坏矣。”宋租形态主是实物租,偶现货币租。方官吏了取民,弊端丛生,据《宋》记载:绍兴二十三年(公元1153年)“商贾佃民置斗秤,州县虽有著令,相转,习常,至有百间,轻重寡不同。”(《宋辑稿》)绍兴,政治更加腐败,各收纳苗米者,设量、加耗等已普遍现象。《景定建康志》卷四十《田赋》中记述了建康府曾长期由斛式混乱造的受纳弊:“苗仓受输斛,绍兴年间朝廷文思院式,,岁久更换不常。州府不曾仔细契勘,听其添新换旧,创造一等新斛。所谓新斛者,碎板合,厚薄不等。其口,或敞或撮;其制,或高或低;分寸差殊,升斗赢缩。”又云:“至揽户入纳,则尽是人,暗记斛,计嘱扛夫,注米则奉盈,倒斛则必铁。或泥涂其底,或板衬令高……利尽归猾揽矣。”尽管曾有一些良吏整治度量衡的混乱做了不少努力,《宋史·孙瑜传》载:仁宗,瑜两浙转运使,两浙“郡县仓庾,斗斛奸,瑜奏均其制,黜吏亡状者,民喜”。又见《宋史·真德秀传》:嘉定六年(公元1213年),真德秀任江东转运副使,正江东旱蝗,广德、太平甚,他亲临其赈灾,并“索毁太平州创斛”。,些努力终究不扭转弊。正《黄氏日钞》所言:“南宋晚期浙西盐场所斛,无度,增损惟意”,“近者使台榜示诸场,许给官斛,民欢雷。旋因权贵纳官王提属耗折,回申斛不敢轻付,民殊觉失望”。宋朝度量衡混乱已惯例,朝廷已无挽狂澜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