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記

這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《收穫》雜誌全年專欄形式連載過,後來又陸續被海外報刊轉載,所讀聽的評論就很。在所有的評論中,我覺特別嚴肅見水平的是鄂西學學報所設「《文化苦旅》筆談」專欄中該校中文系五位教師發表的文章。(這個頗具規格的學報在英譯中《文化苦旅》簡稱為CPAT,原來他們對它的全譯是Cultural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vel,似乎略嫌重澀,什麼時候很請英語專再斟酌一。)我很驚訝鄂西學對中國歷史文化當代散文藝術的思考水平,後來曾武漢打聽,知這所學躲在該省的邊遠區恩施,從武漢發坐很長時間的火車,有一位女曾那裡過,竟像探險一樣述說著那裡的風土人情。我問不坐飛機,被告知:「坐飛機時,是飛機,且常常降不又回來了,因為那裡霧山。」我不知這種說法是否準確,卻深感中國藏龍臥虎的處所實在不少。

許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編的《收穫》雜誌的光吧,《文化苦旅》一開始兆頭不壞,北京、海、津、廣州等的七著名版社海外版公司寄來過版約請,但不知怎麼一來,我竟被一位專程遠來的組稿編輯特別謙恭忠厚的口氣所感動,文稿給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版社。結果是,半年後來信說部分稿件在「審閱」過程中被丟失我補寫,補寫稿寄整整一年後他們又發現我的文章並不是輕鬆的遊記,很難為在每個旅遊點兜售的冊子,因此決定幅度刪改後付印,並這個消息興高采烈寫信告訴我。當時我遠在國外講學,幸虧《收穫》副主編李林女士風聞後急忙電話強令他們停止付印,原稿全部寄回。寄回來的原稿已被改劃不樣子,難卒讀,我幾次它投入火爐,又幸虧知識版社的王國偉先生、海文藝版社的陳先法先生、海教育版社的魯萍姐有救活它,最後由王國偉先生僱人重新清理抄寫使恢復原樣,才使這本書死裡逃生。

這件其實怪不那版社,他們是按照己的工規範處世準則在辦,誰叫我先不打聽清楚呢。但我就此聯,一本書的版就像一個人的長一樣;經歷七災八難,越是斯文遇的麻煩越。一步不慎便會全盤毀棄,像模像樣存活來其實是僥倖。況且文人本身的毛病,既有點孤傲又有點脆弱,不願意為了一種精神果其手、四處鑽營、曲意逢迎,往往一氣便憤投筆,毀琴焚稿。在我們漫長的文化延續史,真不知有少遠比已版的著更有版資格的精神果就這樣煙消雲散了,其間還包括很高人隱士因不讓通行言詞損礙玄深思故意的不著筆墨。從一定意義說,人類精神果的量耗散滅帶有一定的必,由於一時的需求、風尚、機遇、利益使歷史某些人的某些書版面世,則帶有很的偶。因此,連篇累續的書籍文明的隱顯有無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十分困惑的現象。我記有一位當代青年術曾將幾十萬個木刻印刷漢字層層疊疊披掛在屋頂四壁,細卻沒有一個字被我們認識。這個奇特的品傳達一種難言表的文化怪誕感,曾使我深深震動。當話又說回來,歷代總有不少熱的文化人企圖建立一種比較健全的社會文化運行機制求在偶怪誕感中滲入較明智的選擇,儘管至今這還是一種很難完全實現的願望。

既此,我這些零篇散章的版仍是一種僥倖。許因不趨時尚投遞無門、或因拒絕刪改不付梓的書稿一定會比它。僥倖就僥倖了吧,讀者諸君果不碰了它,那就隨便翻翻。

一九九一年夏

這裡真安靜目录+书签返回目录